本文目录
沟通不当产生误会的5个经典案例20字
沟通不当产生误会的案例篇四
1910年,在美国,营长对值班的军官说:“明晚大约八点钟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我们这个地区看到,这颗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命令所有士兵,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立即执行营长的命令,对连长说:“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八点,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立即执行值班军官的命令,对排长说:“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八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军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出现的事。如果操场上下雨的话,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立即执行值班连长的命令,对班长说:“明晚八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出现的事。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最后,班长对士兵说:“在明晚八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的哈雷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那辆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同样道理,在企业经营中,谁能保证你们企业不会发生像哈雷彗星通知这样的笑话。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沟通漏斗”,经常会遇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的问题。一旦信息失真,员工就会部分理解,执行就会大打折扣,生产效率会大大下降,企业效益会大受影响,严重时,会造成企业倒闭;当追究起责任时,大家就会互相埋怨,进而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所以,一定要掌握一些沟通技巧,争取让这个沟通漏斗“漏”的越来越少。
堵上“沟通漏斗”中的筛子眼
既然沟通漏洞的作用如此之大,现在,就让我们堵住这些筛子眼。
1、要点—管理者讲清楚要点,避免信息干扰。
前两个漏掉的20%,就是你只能说出你心里想的80%的和你说的80%,别人听到的60%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在讲话时没有讲清楚要点。管理者再向执行者讲话时,一定要知道那些该详细讲,那些该略讲,其实直讲清楚要点即可。还记得管理者让部属买办公室文具那个案例吗?讲清楚买笔非常简单,只需一句“买蓝色没有香味的”足矣,像“不要”“千万别”这种强调性的词反而是一种干扰,让人只记住了被强调的部分。
2、重复—让执行的人重复你所讲的要点。
别人听到的60%,别人听懂的40%,这是第三个漏掉的20%。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执行
者本人的原因,或者是与 文化 水平有关系,或者是与个人的知识背景有关系,也可能是个人理解能力的原因,这20%就漏掉了。应对的 方法 ,就是让执行者当面向管理者重复任务的内容,管理者如果听到他说听得和你讲的不一致,管理者还有及时纠正的机会;如果不及时听取对方的重复,一旦任务被错误或歪曲执行,补救起来就非常困难了。
3、监督—执行的人回复执行的情况。
第四个漏掉的20%,就是别人听懂的40%,但只行动了20%,是由于执行者在执行任务时,夹杂了自己的理解,往往被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所左右,执行者就不能有效执行。应对的办法就是,管理者要及时监督执行者执行的情况,要让执行者不定期、不定时的向管理者回复执行的情况。如果管理者发现执行者执行部到位,要及时制止,采取补救 措施 。
沟通不当产生误会的案例篇五
在企业里,作为一名管理者,我们会遇到很多困惑,其中经常发生的就是,你心中的想法和思路或许很完美,你说出来的自认为很准确,但部属执行起来就是打折扣,你想的、说的和他们做的经常差之千里。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讨论执行力的问题,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我们想的、说的和别人听的、做的差距这么大。
比如,办公室需要买批文具,你叮嘱小张,“小张,今天下午去文具批发市场批发一批文具。”
“是。”
“还有,买圆珠笔时要买蓝色圆珠笔,不要买成黑色的。”
“是。”
“对了,千万别买有香味的圆珠笔。”
结果是,小张买回来的不仅是黑色的,更要命的是那种有香味的,弄得整个办公室都充斥着苹果味、香橙味的怪怪的香味,熏得大家直想吐。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沟通漏斗”现象。
沟通中的“80∕20法则”
漏斗的特性在于“漏”。我们想的、说的到对方听的、听懂的和执行的,这种信息一直在“漏”,也就是说,信息传递者传达的信息会呈现一种由上至下的衰减趋势。
对于沟通者来说,如果一个人心里想的是100﹪,当你在用语言表达你的想法时,这些信息已经漏成80﹪了,而当这80﹪的信息传入别人的耳朵时,由于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理解能力的原因,只剩下60﹪,实际上真正被别人理解了的信息大概只有40﹪,等到他们遵照领悟的40﹪去具体执行时,已经变成可怕的20﹪了。
这就是“沟通漏斗”!
所谓“沟通漏斗”,就是在人与人沟通时,一个人通常只能说出预想的80%,对方听到的最多只能是60%,听懂的却只有40%,执行时,只有20%了。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说的80%,对方只能执行到20%,这也就是沟通中的“80∕20法则”。
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存在“沟通漏斗”。
人可以从历史中得到经验
西汉时的韩信因说话不忌口而被汉高祖刘邦所猜忌,最后终致身死。而教唆韩信叛乱的说客蒯通却因为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说服了刘邦而免除一死。
刘邦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 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 刘邦说:“你怎么样?” 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 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辖制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韩信这番话由此埋下了祸根。天下平定后,韩信受诬告被贬为淮阴侯。
汉高祖刘邦认为韩信的封地都是战略要地,将其封地迁移到太原以北的地区,迁移封地之后不久,韩国都城马邑被匈奴包围,因韩信屡次向匈奴求和,朝廷怀疑其有异心,韩信遂起兵反叛,投靠匈奴。
汉高祖刘邦率军亲自征讨,韩信逃往匈奴,并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在其又一次带兵攻汉之时,被将军柴武在参合斩杀。
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 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
蒯通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通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假如那小子采纳我 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刘邦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 刘邦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扩展资料:
做一个会说话的人:
一、怕说错话,就先学会倾听。怕说错话,所以干脆沉默,“沉默”是不抢风头,只需倾听,时不时回应一两句表示认同,这样既不突兀,也绝无拍马屁的意思。可以从倾听中获取对方的信息,初步了解对方。话少没问题,不用觉得尴尬,别表现出厌烦就好。
二、把别人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一个人如果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就算这个状态只维持一顿饭的时间,也能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
三、少聊自己,多关心对方。每个人都想聊聊自己,所以一张嘴就是“我以为……”“我家里……”“我去做……”,如果遇到一个乐于倾听的人,或者是喜欢的人,那么有关你的事情,别人都会一副颇有兴趣的样子听你瞎扯。
四、不知聊什么,那就聊吃的。英国人见面习惯聊天气,而我们见面“吃了吗?吃什么了?”这样的话题很容易延伸开展。确实如此,一说到“吃”这个永恒的话题,没有人会拒绝。
从一日三餐到家乡美食,从品尝味道到菜肴制作,或者必去的餐厅、新开的饭馆等,简直太多话可说了。所以如果实在没找到话题的时候,不如聊聊吃的。
五、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一个说话习惯咄咄逼人的人,很多话题到了他那儿就没办法接下去,因为他开口就是“我以为……”“我赚钱容易吗”……
有时候我很怕这样的人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更害怕自己受到影响而变成这样的人,所以常常自省,说话和做人都不能太多怨愤。
因为一句话引发的误会的作文
下午没课,我打算到武侯伺看看。朋友告诉我门口有个公交车站,乘坐334路几分钟就到。
等我挣扎着终于挤上车的一瞬间,车门‘哧’地一声关上了。我抓紧了挂环刚刚站稳,就听到身后传来痛苦的叫喊声:“师傅,开一下门,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怕出什么事,慌忙也对着司机喊起来:“师傅,快停一下,她的孩子,她的孩子被门夹到了。”司机车把车门开了一个小缝。这时女子才深深地吐了口气,紧绷的脸袋也松懈了下来,冲我微微一笑。我赶忙问她:“你的孩子
呢?”只见她一只手从脚上取下了一只鞋子,认真瞧了瞧,“这可是我才买的千百度的新‘孩子’,幸好没夹坏。”哦,原来她说的“孩子”
指的是鞋子!虚惊一场!
试想自己和朋友 在语言沟通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并分析原因
肯定会有失败的,这个例子也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沟通的过程中,肯定是没有关注到别人的这种意见或者是建议吧。
以上就是关于语言表达不当的事例分析,沟通不当产生误会的5个经典案例20字的全部内容,以及语言表达不当的事例分析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