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

本文目录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


国际商务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冲突日益凸显,表现在语言的差异、伦理法治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行为标准的差异四个方面,并对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商务谈判、商务契约、商务纠纷、商务礼仪等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在商务交往中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很容易出现误解,是跨文化冲突最容易发生的环节。虽然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基本上是直接而准确的,但在实践中也出现过因语言差异而造成国际商务交往失败的案例。例如,法国雪佛兰汽车公司生产的“诺瓦”轿车在拉美地区一直销路不畅,经过调查才发现,这个品牌在西班牙语中的意思是“不走”,买了汽车却是“不走”的,人们当然不会要了。
跨国商务活动中,除了以上所列的因语义不同造成的抵触和冲突,更主要的还有语用失误。文化不同,语言的使用规则也不同,一种文化的标准规范只能在自身中按其特定条件加以解释,而不能以此为规范来描述另一种文化,否则必然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例如,在中国人看来,“龙(dragon)”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据《圣经》记载,“龙”是罪恶的象征。所以,西方人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无法理解。
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和沟通是极其重要的。充分认识到语言含义和交流方式的差异,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二) 伦理法制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追求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人际关系、人情味,表达的是群体性、群体意识,注重人情世故,爱好面子,养成谦虚、谨慎、忍让、含蓄的传统性格。所以中国人喜欢从伦理、道德上评判和处理问题,“伦理至上”是中国人的行动准则,占据主导地位。“重义轻利”更是儒家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任何事情都是先看情,再讲理,重情轻法。处理纠纷时首先考虑是否能得到周围的舆论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伦理意识的准确反应。
西方人推崇的是“个人利益至高无上”。以个人为本位,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实现,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构成了西方主流文化,起主导作用,导致西方社会重理性而轻情感,处理问题更注重的是法律和逻辑性。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一切都是按照合同办事,处理纠纷时以双方签订的合同条款为主,情面放在其次。
因此,了解不同民族意识和伦理的差异,是不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互相理解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图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选题原因是什么意思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开好头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图2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论文摘要:在跨 文化 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一些语用失误和误解。这些误解常常能导致交际失误乃至失败。本文对招呼言语行为、恭维言语行为、请求言语行为在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进行对比。举例并说明三种言语行为产生的语用失误给来自不同文化人交际所带来的麻烦.提醒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注意文化差异,避免语用失败(pragmaticfailure),保证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语用失误
  一、引言
  我们生活在言语的世界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制造“言语行为”.实施的言语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很难想象没有言语行为我们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以 句子 为中心的。言语行为会凶文化模式,地域,价值观,传统,以及 思维方式 有所差异.而这为交际带来困难意识到这些差异之处对于我们认识交际活动和改善交际状况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与英语国家人民进行交际时总会无意识地用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准则,社会规范,社会语言规则来判断和解释别人的言语行为.因而语用失误在所难免。
  二言语行为理论框架
  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研究的发展可以说有杰出的贡献。根据奥斯汀的解释,一个话语的言语行为是同时由三个次行为来实施的:言内行为illocutionm’yact)、言外行为(iUocutionary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0。言内行为泛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为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致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涉及说话者在听话者身上所达到的效果为使之高兴、振奋、发怒、恐惧、信服。促使对方做某件事或放弃原来的打算等。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也就是说.言内行为是通过说话表达字面意义。言外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表达说话人的意图。如果说话人的意图能适当地被听话人所领会。便可能带来结果或变化,这便是言后行为。但是,说话人的意图未必一定被听话人领会.因而说话人希望出现的结果并未发生.这时候就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三、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的研究始于JennyThomas她在1983年发表的《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个术语,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不恰当的反应。它不是指一般遣词 造句 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指说话不合时宜、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的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这种语用失误是语用规则迁移所造成的.即不同文化的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的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范.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说话人的言外行为不能完满地被听话人所正确理解.形成多义、歧义。言后行为不能圆满完成。使言语行为的表达意图与效果之间出现矛盾。

  四、几类具体言语行为中由文化的差异产生的语用失误
  人们在实际交往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会因为文化、区域、地区、职业、性别、乃至个人不同,为交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那些较为程式化的言语行为中,如问候.请求、恭维等等文化差异就更加突出了。
  (一)招呼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招呼语在 人际交往 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是言语交际的开始.其使用恰当与否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交际过程能否圆满完成,一句不合时宜的招呼语有时会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不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使用及其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问候他人,内容并不一定就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你吃了吗?”并不表示说话人真的关心你是饿还是饱,言外行为不过是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对方。在中国人看来.对他人表示关心和热情是礼貌的行为.甚至初次见面也会相互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职业、收入等等。他们认为.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之问的社会距离。我们看下面一段对话:
  我:你多大了?
  同乡:十九。
  我:参加革命几年了?
  同乡:一年。
  我:你是怎样参加革命的?
  同乡: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同乡: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茹志鹃《百合花》)
  这似乎不是在谈话.倒有些像是在审讯.或查户口。但在汉文化里,这却是关心、亲热的表示,不是不礼貌的言语行为。但对操英语的人来说.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向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询问这样一些问题.他们就会感到对方在粗暴地干涉他们的privacy。因为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时不会涉及到实质性的内容.一般总是说一些纯属客套的 问候语 。不了解汉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起交际作用的问候诏.“问候”这一原有的“言外之力”就会失去比如问对方:“Haveyoueaten、,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误认为你在发出对他的邀请当一个中国人见到他或她所认识的美国人时.也许会脱口而出“Whereareyougoing?”如果美国人不懂中国人的语用习惯.误以为是在探究他的行踪和去向.语用失误就发生了,以至于所以他或她对这一问话的反应极有可能是:…ItSHoneofyourbusiness”。
  (二恭维言语行为中的话用失误
  恭维也是一种礼貌言语行为.是说话人对听话人所具有的某种双方认可的优势或长处积极言语评价的行为.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
  根据赫伯特、尔姆斯和沃尔夫森等的调查,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一是表示欣赏.二是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恭维语却似乎不是一个有力的协调“一致性”的行为.贾玉新的调查显示.只有占5%的人认为恭维语主要是用于完成此日的汉语中恭维话的功能主要集中在:(1)使对方感觉良好;(2)欣赏;(3)利用他人。因此要确定一句恭维语的功能.必须要依据文化语境和现实交际中双方的关系来分析其次恭维的话题也不同在西方文化中,男性称赞女性的容貌、身段、穿戴打扮等,可以说是很平常的但是.在中国 传统文化 中基本上是个禁忌。现在情况虽然有了一些变化.类似对女性外貌方面的恭维逐渐多了起来.但依然要受具体情境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学了汉语的美国男子用“你是个挺性感的(sexy)姑娘”这种话来恭维他见到的中围女孩.特别是第一次见面.这个女孩恐怕因此对这个男孩子产生反感.起不到恭维的效果。然而对美国人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合适。在这种情况下,“恭维”之力被减弱。美国比较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有可能受到恭维:而中固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趋同”.因此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就远远低于美国文化。
  (三)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失误
  请求这一言语行为是各社会、各群体所共有的普遍交际行为,其特点是听话人有接受或拒绝请求的选择自由。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礼会规范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说请求言语行为也会随着语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社会规范向英语国家人士实施自己的请求行为和解释他人的请求.很有可能请求语会失去请求之力.或者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请求意图从而产生语用失误。
  在西方社会.即使上对下、长对幼实施请求行为.也通常使用婉转词“Please”以示礼貌;同级或下对上的请求表达更是婉转相比而言.中国人实施“请求”行为之语句在西方人看来或者过于“直接”.或者过于“间接”。对于中国人“直接式请求”的方略,英美人可能会感到过于突兀,视之为缺乏礼貌;而对于中国人“暗示”式的“问接式请求”方略.西方人可能又会感到茫然不解.认为其迂回的说法或冗长的解释会使话语失去“请求”之力。我们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思考一下为何谈话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ChinesePoliceman(A)goestohisBirtishsupeiror(B)andasksforaleavetotakehisgirfriendtohospim1.)
  A:Sir?
  B:Yes.whatisit?
  A:Mygirlfirendisnotverywel1.sir.
  B:So?
  A:Shehastogointo hospita1.sir.
  B:Wel1.getOilwithit.Whatdoyouwant?
  A:OnThursday.sir.
  B:Bloodyhel1.,man,whatdoyouwant?
  A:Nothing,sir.
  我们知道.上述对话中的言内行为无论是词法还是句法均毫无差错.言外行为的语用意义则为“CanvOUalowmet0leave?”言后行为应为主管允许或拒绝下属的请求.可以从上述对话中不难看出.由于言外行为未被理解.也就未能对言后行为的预期效果。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是说话者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因而就只注意了语的形式或意义,却忽略了受话者由于文化不同而无法准确地把握言外之意。
  五、结语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几类言语行为均在交流中遇到障碍,说话人的意图不能正确的被听话人领会。本文启示学习者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注意培养对语言的社会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避免由于语言用迁移造成的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保证言语行为中话语的得体性和礼貌程度,这样我们的外语交际能力才会提高。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图3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是什么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

  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语用失误是由于会话参与者对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造成的,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

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图4

  摘要: 探讨对语用失误的理解,以及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方面内容,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将现有的语用失误二分理解为彼此关联的连续体;在客观认识语用失误的基础上,激发学习者对充满“不同”的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语用失误的深层动因,带着平和、开放、宽容的心态,通过学习、探究、协商和交流,真正理解不同文化和浸润其中的人。

  关键词:语用失误;外语教学;启示

  “语用失误”自确立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PadillaCruz对迄今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1]孙亚对国内近二十年间的研究作了回顾,[2]在此不复赘述。本文试从语用失误的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个方面,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一、语用失误

  Thomas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所言之意”,指出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的感知不如言者所愿时,就会产生语用失误。[3]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4]钱冠连提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5]

  么孝颖将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6]前三种定义阐明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然而,以交际过程中的一方为出发点的观测视角,可能引发读者对于语用失误“是谁之过”的困扰。

  我们知道,言语交际是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事与愿违。例中的交际困难,分别源自听话人和说话人。例:(第一次打电话叫taxi。)对方问:“Whereareyoufrom?”我回答:“China”,还在奇怪叫taxi还分国籍?对方可能以为我在搞笑,很郁闷的说:“Sorry,wecannotdothat.”我一听,火大。怎么有种族歧视啊。就问:“Why?”对方楞了半天,挂了……由此可见,在定义语用失误时,似乎无法纠结于是谁之过。Thomas认为,从本质上说,failure关乎跨文化交际的中断。[3]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赞成么孝颖基于交际过程的定义方法。[6]

  在此试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在笔者看来,在探讨语用失误定义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语用失误由谁来判定:是当局者(交际过程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研究者)?Bara认为,“只有交际者才可以断定交际是成功还是失败……例如,A向B要5美元而B给了她4美元,在一般情况下,A可能会认为这是成功的交际,而如果从她实际需要足足5美元去自动贩卖机上买东西来看,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交际。

  还是这个例子,如果B给了她50美元,这也会被视为是失败的交际。”[7]这段论述虽然并非针对语用失误而作,却向我们展示了交际活动结果的复杂性,也预示了局外人对此进行判断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对语用失误作出判断的前提,是认为有较为普遍接受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方式,而众多可能性中哪些属于多数人的共识,是需要考量的。

  二、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客观认识语用失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用失误的客观分析,帮助学习者达成客观的认识。语用失误源于“不同”,是交际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洪水猛兽。索绪尔指出,任何要素的价值都由围绕着它的要素决定,“语言中只有差别”。[8]

  语言单位的价值,需要通过其在系统中与其他单位的关系,特别是差别来体现。语言价值理论绝不囿于语言学领域:与此同理,如果将交际活动看作一个系统,正是最终导致交际偏离参与者初衷的语言、文化、社会等种种不同,使得参与交际活动各方自身的价值得以确立,边界也逐渐清晰,促使我们从对比的角度审视各方,通过反思及协商,探寻通往理想交际的途径。

  换言之,无论对交际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交际活动中各方的差异,是自然也是合理存在的。对语用失误,应有客观的认识。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是一一对应,一对多,或多对一。从语用层面看,使用语言的个体赋予语言结构以不同的意义,或言外之力。这些都可能使交际过程纷繁,编码和解码复杂。

  同时,事物存在于系统之中,构成不同事物的众多要素中,也有共性,所以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这些共性,就是归纳、细分“不同”的依据,也是语用失误研究的基础。而在共性研究方面,尤其需要避免过度概括。无论是对个性的过分强调,还是对共性的过度概括,都会阻碍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体验。

  (二)二分的对应与联结

  俞东明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语用失误是由于会话参与者对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造成的,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9]而之所以会照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获得的语言知识、积累的语言表达缺乏与语用情境的对应。

  学习者较为熟悉的基于语法规则或中英互译的语言学习,由于语言输入的质(与情境对应,因而有意义)和量(大量的阅读、视听)上皆有欠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不能被有效激发和调用”,[10]交际能力与语言知识无法匹配。因此,教学中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习者认识到症结所在,以此为起点,探究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不必把“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当作互不相容的两极,而是可以将两者视作一个连续体。

  分类只是认识途径,从类目的精研到彼此联结的整体把握,才是最终目的。在这个连续体上,对于几近“闭合类”的交际类型,如生活中问候、致谢、致歉、要求及拒绝等,可以通过显性教学,[11]实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12]而更为复杂的类别,尤其是社交语用失误层面,需要更多的设计与验证。

  原因在于:言语的语用成功往往不是取决于语法性(句法标准)或可解释性(语义标准),而是它在特定场合中的得体性或合适性。[13]而无论交际活动以外语还是母语为媒介进行,要做到得体,都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得体需集认知、思维、表达于一体,恰到好处是多方面能力合力的结果。这种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量化,使得语用失误研究注定需要从多视野的角度,合认知、心理、社会等众多学科之力;而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必定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帮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境脉下探究、积累、深入理解自己小世界的文化,关怀相联相异的多元世界文化。

  笔者也由语用失误的二分,联想到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关系。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习惯并执着于二分,固守一个平面,安心于非此即彼、泾渭分明,不意分类由最初理解整体的途径幻化为割据、固守的目标。而当我们醉心于各个类目的精进时,心中的大图景也逐渐模糊,终于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

  就语言研究而言,我们在俯视、近观、解析研究对象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置身其中,建构、塑造、阐释意义,使意义因这些创造性的活动得以生发、流转和传承的自己。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语用学不同于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以及语义学的价值所在。

  三、结语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现有语用失误研究较为集中于狭义的“跨文化”交际中本族人和非本族人的言语行为,主流文化及亚文化语内语用失误(包括口语与书面交际)以及非言语语用失误都同样值得深入探究。我们关注、研究语用失误,无关价值判断,也不是为了纠错,更不是为了根除差异,而是希望引导学习者以语用失误的表象为切入点,学会思考和探究其深层动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同情,在交际过程中,自觉地由“以己度人”逐步转化为认可差异、接纳不同,进而学会换位思考,得以入乡随俗。较之求同,这个世界更令人感念的,是存异的力量。关照差异,理解不同;同与不同,各得其所。帮助、引导学习者携着宽容的智慧自由生长,或许就是理想的教育最大的福音。

  参考文献:

  [1]PadillaCruz,M.UnderstandingandOvercomingPragmat-icFailure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romFocusonSpeakerstoFocusonHearers[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2013(1):23-54.

  [2]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19-21.

  [3]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2):91-11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5-206.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5.

  [6]么孝颖.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J].外语教学,2007(3):28-30.

  [7]Bara,B.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53-154.

  [8]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2-167.

  [9]俞东明.会话活动类型的语用研究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9(5):14-19.

  [10]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3-8.

  [11]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2-8.

  [12]段玲琍.中国外语教学语境下语用能力可教性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67-74.

  [1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68.

;

以上就是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跨文化商务交际第二版课后答案的全部内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分析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上一篇 2022年11月14日10时26分42秒
下一篇 2022年11月14日10时36分33秒

相关推荐

  • 德语的反身代词表

    在德语中,反身代词用于表达动词的主语和宾语是同一个人或物的情况。德语的反身代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强调形式,另一种是非强调形式。下面是德语的反身代词表: | 强调形式 | 非强调形式 | 例句 | | ------------ | ------------ | ------------ | | mich (我) | mir | Ich wasche mich. (我洗澡。) | | dich (你)…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汉语状语的种类有哪些

    本文目录 1.时间状语 2.地点状语 3.方式状语 4.原因状语 5.目的状语 6.条件状语 7.程度状语 8.结果状语 9.比较状语 在汉语中,状语是一种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句子等成分的语言单位。它可以描述动作的情况、时间、地点、方式等。下面我们来看看汉语状语的种类: 时间状语 时间状语是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的词语。例如:昨天、今天、明天、上午、下午、晚上、年初、年末等。 地点状语 地点状…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让步状语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 1.“Although”和“Though”的用法 2.“Even though”的用法 3.“Despite”和“In spite of”的用法 让步状语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结构,用来表示一种让步、承认或限制的语气。它通常由连词“although”、“though”、“even though”、“despite”、“in spite of”等引导,放在句首或句中。 “Although”…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所以时态的结构

    本文目录 1.现在时 2.过去时 3.将来时 4.现在完成进行时 英语时态是学习英语的关键之一。在使用英语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的时态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以下是英语中所有时态的结构。 现在时 现在时表达的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它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简单现在时:主语+动词原形(第三人称单数加s) 现在进行时:主语+be动词+动词的ing形式 现在完成时:主语+have/has+过去分词 过去时 过去…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反身代词和宾格的区别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反身代词和宾格这两个概念。虽然它们看起来有些相似,但它们在语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看看反身代词。反身代词指的是在句子中作为宾语的代词,其特点是与主语指的是同一个人或物。例如,"I hurt myself"(我伤害了自己)中的myself就是一个反身代词。其他常见的反身代词包括:himself, herself, itself, themselves等。…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现在进行时态特殊疑问句结构

    现在进行时态是英语语法中的一种时态,用来表达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使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描述正在进行的事情。当我们想要询问别人正在进行什么动作或状态时,就需要使用现在进行时态的特殊疑问句结构。 现在进行时态的特殊疑问句结构如下: 疑问词 + 助动词 be + 主语 + 现在分词 其中,疑问词是用来引导疑问的词语,如what、where、when、why、how等。助动词be是…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德语反身代词表

    反身代词在德语中用来表示动作的主体和宾语是同一个人或物。在德语中,反身代词有不同的形式,需要根据主语的人称和数来使用不同的代词。下面是德语中常用的反身代词表。 | 人称 | 单数 | 复数 | |------|-----|-----| |第一人称 | mich (我)| uns(我们)| |第二人称 | dich(你) | euch(你们)| |第三人称 | sich (他、她、它)| sich(…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
  • 高考英语虚拟语气考点

    本文目录 1.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 2.建议句中的虚拟语气 3.祝愿句中的虚拟语气 高考英语中,虚拟语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虚拟语气通常用于表达假设、想象或推测,而不是描述事实。在高考英语中,虚拟语气常常出现在条件句、建议句、祝愿句等语句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虚拟语气用法: 条件句中的虚拟语气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我就会去旅行。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我就会去旅行。(现在虚拟)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29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