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出自哪里
据资料显示,说这句话的人是刘纯,明代医家,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从年代上看,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西药,应该是指中草药。这句话全文是“是药三分毒,唯开胃无毒,盖开胃者排毒也”。意思是:凡是任何药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毒性,只有开胃的药材才是无毒的,因为开胃的药材其作用为排除人体内的毒素。
《黄帝内经》把中草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有“无毒”之说。《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中草药,其中上品120种,明确记载“无毒”、“延年”。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是药三分毒”的“是”,不是“凡是”的“是”。“药”也不是“所有的药”。“三分”,一些医家认为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意思。再看“毒”这个字,古今词义有差异,现代汉语的“毒”是“有害”的意思。
古时的“毒”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害”,另一个是“偏性”的意思,内经时代的古医籍,多数情况指“偏性”。古人认为,只要药物偏寒偏热,就算是有毒性,中医学者多遵古,刘纯也是沿用了“偏性”之意。
其实人们生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本身出现了偏颇,医生用热药驱您的寒,用寒药清您的热,正是利用药物的偏颇来对抗您身体的偏颇,让您的阴阳重新达到平衡,对症下药,不正合适吗?
科学发展的今天,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从疾病的发展趋势上看,有的疾病发病年龄提前,有的疾病病情变重。年轻人得老年病,一点都不新鲜;刚发病就很严重,更不少见;很多人睡不着觉,烦躁不安,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此时,中医药可以发挥其作用,用来强健我们的体魄。
俗语说,“每日一片姜,不用开药方”,“每天几个枣,一生不显老”,生姜、大枣是医圣张仲景最常用的药物,著名的“桂枝汤”共有5味药,生姜、大枣就占2味,用来强健脾胃,鼓舞阳气。
更难以想象的是,居然有人用“山药”抢救病人。据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的作者张锡纯,他多次用鲜山药汁,成功救治垂危的病人。直到今天,山药补肺、补脾、补肾的功效依然很好。
扩展资料
在2002年,卫生部公布了87种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比如,木瓜、山药、白扁豆、枣、姜、海带、茴香、花椒、蜂蜜、蒲公英等,它们既是食品,又是药品,没有毒性。
可能有人问了,食疗药保健还可以,能治病吗?
食疗药确实不错,却不能包治百病。在这87个味食疗药中,不是都像山药那么棒,有几个将军,剩下的,算是看家护院的。
医生遣方用药,就像打仗,讲究战略战术。比如“急性肺炎”这个敌人,一般会派“麻黄”打先锋,让“石膏”做主力,令“杏仁”炸碉堡,又命“炙甘草”穿插到敌人内部,佯装“和事佬”,有时候还需要“鸡鸣狗盗之徒”敲边鼓……排兵布阵,才能打败它。
打硬仗时,需要多种“人才”,单单食疗药远远不够,那么,我们到哪里去选拔“人才”呢?
《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中华本草》(1999年)记载中草药8980种,加上其他少数民族的药物,目前我国有大约12800种药用植物。而在众多药里,有一些良药,竟然有毒,它们就像将军,不免有点犟脾气,但是可以力挽狂澜,决胜于千里。当病情极其严重复杂时,大夫不得不用“虎狼之药”,“以毒攻毒”。
有人会问,放毒确实可以治病,关键是能不能解毒呀?
为了不让大家中毒,历代先人,以身试毒,不惜生命,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李时珍何尝不是一个以身试药的典范,他尝试曼陀罗时,多次分不同剂量的吃,最后得到了解药,也了解了曼陀罗。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如此优秀的祖先,才有了著名的“十九畏”、“十八反”,明确告诉我们哪些药物不能过量,哪些药物不能一起用。我们的祖先,还创造出了中药的炮制方法,炮制后的中药,去掉了毒性,保存了药性。先人们,用生命,为后世谱写了完善的解毒篇章。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统计,目前中草药大约有12800种,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20余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不超过50种,没有副作用的药很多,医生无毒治病,不在话下,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药物也是如此。药物又有特殊性,是用来救命的。医生不用药,没有武器,怎么打仗?打硬仗还要用更强劲的武器。敌人猖獗,不尽早打死这些病魔,它们就会打死我们。伤口迟早都能愈合,惧怕受伤贻误战机只有败北。
打仗免不了要受伤,治病也会又风险,患者和医生要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病毒。我们的中医中药世界领先,不拿来强壮我们的体魄,无异于痴者。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解读“是药三分毒”
是药三分毒是情七分伤
是药三分毒,是情七分真。生活不是童话,完美爱情是不存在的。但能有七分真就很好啦,楼主若被情所困,还是建议看些轻松的书籍,陶冶情操,不要急躁,事情总会有好转的。
是药三分毒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全文是“是药三分毒,唯开胃无毒,盖开胃者排毒也”。
说这句话的人是刘纯,明代医家,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
意思是:凡是任何药物,其本身都有一定的毒性,只有开胃的药材才是无毒的,因为开胃的药材其作用为排除人体内的毒素。
扩展资料:
为了不让大家中毒,历代先人,以身试毒,不惜生命,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李时珍何尝不是一个以身试药的典范,他尝试曼陀罗时,多次分不同剂量的吃,最后得到了解药,也了解了曼陀罗。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如此优秀的祖先,才有了著名的“十九畏”、“十八反”,明确告诉我们哪些药物不能过量,哪些药物不能一起用。我们的祖先,还创造出了中药的炮制方法,炮制后的中药,去掉了毒性,保存了药性。先人们,用生命,为后世谱写了完善的解毒篇章。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新统计,目前中草药大约有12800种,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120余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不超过50种,没有副作用的药很多,医生无毒治病,不在话下,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解读“是药三分毒”
为什么说是药三分毒
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而这个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
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安全,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最初解释
是药就有几分的偏性。而这个偏性对证,就不是毒,不对证就是毒(偏性产生的伤害)。
据文献记载,已发现能致死的中草药就达20多种,如有大毒的专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雷公藤,有中等毒性的驱蛔虫中药苦椅子,有毒的息风止痉的中药蜈蚣等。在中草药中有一些药物不仅具有毒性,甚至是剧毒,如:水银、斑蟊、红砒石、白砒石等。
有的生药的毒性还是较大的,如生附子、生半夏、马钱子、生草乌、马豆、生南星等。这些药物经过炮制后,虽然毒性可大为减低,但若滥用或药量过大,仍然会发生毒副作用,或出现中毒甚至死亡。所以在应用时,应严格掌握剂量。据报道,曾经有位“专家”用附子治疗风湿病,因用药量(增加一倍),结果病人呜呼矣哉。
有毒性的中、草药用时虽应注意,但对一些常用的中草药,也仍然要讲究剂量,若药量过大。同样也会导致副作用。如甘草,药性平和,能调和诸药有健胃之功,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缓和药性,和中缓急之效。但若无故而久服,就能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黄药子用量过大,可导致肝脏损害和黄疽;木通用量过大,可引起肾脏损伤。
“是药三分毒”出处,据资料显示,说这句话的人是刘纯,明代医家,原文出自《药治通法补遗》。从年代上看,那时候还没有什么西药,应该是指中草药。这句话全文是“是药三分毒,唯开胃无毒,盖开胃者排毒也”。《黄帝内经》把中草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有“无毒”之说。《神农本草经》,收录了365种中草药,其中上品120种,明确记载“无毒”、“延年”。
讲到这里我们发现,“是药三分毒”的“是”,不是“凡是”的“是”。“药”也不是“所有的药”。“三分”,一些医家认为是“三分治,七分养”的意思。再看“毒”这个字,古今词义有差异,现代汉语的“毒”是“有害”的意思。古时的“毒”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害”,另一个是“偏性”的意思,内经时代的古医籍,多数情况指“偏性”。
古人认为,只要药物偏寒偏热,就算是有毒性,中医学者多遵古,刘纯也是沿用了“偏性”之意。其实人们生病,就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本身出现了偏颇,医生用热药驱您的寒,用寒药清您的热,正是利用药物的偏颇来对抗您身体的偏颇,让您的阴阳重新达到平衡
以上就是关于是药三分毒还有七分是什么,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出自哪里的全部内容,以及七分是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