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是什么

本文目录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是什么


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

  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语用失误是由于会话参与者对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造成的,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

  摘要: 探讨对语用失误的理解,以及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方面内容,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将现有的语用失误二分理解为彼此关联的连续体;在客观认识语用失误的基础上,激发学习者对充满“不同”的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思考语用失误的深层动因,带着平和、开放、宽容的心态,通过学习、探究、协商和交流,真正理解不同文化和浸润其中的人。

  关键词:语用失误;外语教学;启示

  “语用失误”自确立以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PadillaCruz对迄今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1]孙亚对国内近二十年间的研究作了回顾,[2]在此不复赘述。本文试从语用失误的理解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两个方面,结合相关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一、语用失误

  Thomas将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定义为“不能理解所言之意”,指出听者对言者话语意义的感知不如言者所愿时,就会产生语用失误。[3]何自然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4]钱冠连提出:“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了符号关系正确的句子,但不自觉地违反了人际规范、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5]

  么孝颖将语用失误界定为:“表达者和接受者赋予了同一个词汇语法上正确的话语以不同的言外之力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断。”[6]前三种定义阐明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然而,以交际过程中的一方为出发点的观测视角,可能引发读者对于语用失误“是谁之过”的困扰。

  我们知道,言语交际是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都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事与愿违。例中的交际困难,分别源自听话人和说话人。例:(第一次打电话叫taxi。)对方问:“Whereareyoufrom?”我回答:“China”,还在奇怪叫taxi还分国籍?对方可能以为我在搞笑,很郁闷的说:“Sorry,wecannotdothat.”我一听,火大。怎么有种族歧视啊。就问:“Why?”对方楞了半天,挂了……由此可见,在定义语用失误时,似乎无法纠结于是谁之过。Thomas认为,从本质上说,failure关乎跨文化交际的中断。[3]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赞成么孝颖基于交际过程的定义方法。[6]

  在此试将语用失误理解为:由于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赋予合乎语法的话语以不同语用含义,致使交际活动的结果偏离预期。在笔者看来,在探讨语用失误定义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语用失误由谁来判定:是当局者(交际过程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研究者)?Bara认为,“只有交际者才可以断定交际是成功还是失败……例如,A向B要5美元而B给了她4美元,在一般情况下,A可能会认为这是成功的交际,而如果从她实际需要足足5美元去自动贩卖机上买东西来看,这就是一个失败的交际。

  还是这个例子,如果B给了她50美元,这也会被视为是失败的交际。”[7]这段论述虽然并非针对语用失误而作,却向我们展示了交际活动结果的复杂性,也预示了局外人对此进行判断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对语用失误作出判断的前提,是认为有较为普遍接受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方式,而众多可能性中哪些属于多数人的共识,是需要考量的。

  二、语用失误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客观认识语用失误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用失误的客观分析,帮助学习者达成客观的认识。语用失误源于“不同”,是交际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是洪水猛兽。索绪尔指出,任何要素的价值都由围绕着它的要素决定,“语言中只有差别”。[8]

  语言单位的价值,需要通过其在系统中与其他单位的关系,特别是差别来体现。语言价值理论绝不囿于语言学领域:与此同理,如果将交际活动看作一个系统,正是最终导致交际偏离参与者初衷的语言、文化、社会等种种不同,使得参与交际活动各方自身的价值得以确立,边界也逐渐清晰,促使我们从对比的角度审视各方,通过反思及协商,探寻通往理想交际的途径。

  换言之,无论对交际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交际活动中各方的差异,是自然也是合理存在的。对语用失误,应有客观的认识。从语言的层面看,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是一一对应,一对多,或多对一。从语用层面看,使用语言的个体赋予语言结构以不同的意义,或言外之力。这些都可能使交际过程纷繁,编码和解码复杂。

  同时,事物存在于系统之中,构成不同事物的众多要素中,也有共性,所以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这些共性,就是归纳、细分“不同”的依据,也是语用失误研究的基础。而在共性研究方面,尤其需要避免过度概括。无论是对个性的过分强调,还是对共性的过度概括,都会阻碍我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体验。

  (二)二分的对应与联结

  俞东明指出:“跨文化交际中的许多语用失误是由于会话参与者对许多英语会话活动类型不够熟悉造成的,不恰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简单地照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9]而之所以会照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获得的语言知识、积累的语言表达缺乏与语用情境的对应。

  学习者较为熟悉的基于语法规则或中英互译的语言学习,由于语言输入的质(与情境对应,因而有意义)和量(大量的阅读、视听)上皆有欠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不能被有效激发和调用”,[10]交际能力与语言知识无法匹配。因此,教学中关键之处在于引导学习者认识到症结所在,以此为起点,探究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不必把“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当作互不相容的两极,而是可以将两者视作一个连续体。

  分类只是认识途径,从类目的精研到彼此联结的整体把握,才是最终目的。在这个连续体上,对于几近“闭合类”的交际类型,如生活中问候、致谢、致歉、要求及拒绝等,可以通过显性教学,[11]实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12]而更为复杂的类别,尤其是社交语用失误层面,需要更多的设计与验证。

  原因在于:言语的语用成功往往不是取决于语法性(句法标准)或可解释性(语义标准),而是它在特定场合中的得体性或合适性。[13]而无论交际活动以外语还是母语为媒介进行,要做到得体,都是需要一番功夫的。

  得体需集认知、思维、表达于一体,恰到好处是多方面能力合力的结果。这种能力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量化,使得语用失误研究注定需要从多视野的角度,合认知、心理、社会等众多学科之力;而与之相关的教学活动,必定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帮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境脉下探究、积累、深入理解自己小世界的文化,关怀相联相异的多元世界文化。

  笔者也由语用失误的二分,联想到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领域的关系。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对象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习惯并执着于二分,固守一个平面,安心于非此即彼、泾渭分明,不意分类由最初理解整体的途径幻化为割据、固守的目标。而当我们醉心于各个类目的精进时,心中的大图景也逐渐模糊,终于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握。

  就语言研究而言,我们在俯视、近观、解析研究对象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置身其中,建构、塑造、阐释意义,使意义因这些创造性的活动得以生发、流转和传承的自己。在笔者看来,这也是语用学不同于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以及语义学的价值所在。

  三、结语

  需要补充的是,虽然现有语用失误研究较为集中于狭义的“跨文化”交际中本族人和非本族人的言语行为,主流文化及亚文化语内语用失误(包括口语与书面交际)以及非言语语用失误都同样值得深入探究。我们关注、研究语用失误,无关价值判断,也不是为了纠错,更不是为了根除差异,而是希望引导学习者以语用失误的表象为切入点,学会思考和探究其深层动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同情,在交际过程中,自觉地由“以己度人”逐步转化为认可差异、接纳不同,进而学会换位思考,得以入乡随俗。较之求同,这个世界更令人感念的,是存异的力量。关照差异,理解不同;同与不同,各得其所。帮助、引导学习者携着宽容的智慧自由生长,或许就是理想的教育最大的福音。

  参考文献:

  [1]PadillaCruz,M.UnderstandingandOvercomingPragmat-icFailurei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romFocusonSpeakerstoFocusonHearers[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2013(1):23-54.

  [2]孙亚,戴凌.语用失误研究在中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3):19-21.

  [3]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1983(2):91-11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5-206.

  [5]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95.

  [6]么孝颖.从交际主体的双向认知互动看语用失误的本质[J].外语教学,2007(3):28-30.

  [7]Bara,B.认知语用学:交际的心智过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53-154.

  [8]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62-167.

  [9]俞东明.会话活动类型的语用研究与跨文化交际[J].外国语,1999(5):14-19.

  [10]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山东外语教学,2003(4):3-8.

  [11]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2-8.

  [12]段玲琍.中国外语教学语境下语用能力可教性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67-74.

  [1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168.

;

双语作业布置


例1:问候语
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 “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
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但是不能这样打招呼:“You are repairing your car?”(你在修车吗?)你这样一问,他会莫名其妙地瞪着你,不明白你是什么用意。
英美人互相打招呼时,一般只需说“Hello.” “Good morning!” “How are you?”等。如果遇上熟人,需要与对方多说几句,那么可以谈谈天气情况,或者说说即将来临的考试等。
英美人很尊重别人的隐私(privacy),他们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更忌讳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中国人路见时常问,“你去哪里?”,英美人则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
别人邀请你到他家吃饭,当然不能吃完就走,总要再等半小时左右。主人谈兴正浓,你如果没有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也就不好意思打断他的话锋;主人显得疲倦,缺乏谈话兴趣了,或主人还有别的事要做,那么就该早些告别。关于这些礼貌与习惯,中外都是一样的。
例2:告别语
中外告别时(parting)的不同之处。比如,你在一位美国人家里作客,你为主人考虑,知道主人很累,想让他早点休息,不能说:“I’d better be going now. You must by very tired. ”(我该走了。你肯定很累了。)只有当你知道对方有病,才能说这样的话。应当怎么说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呢?如果是在晚上,可以这么说:“Well, I’d better let you get some sleep. ”(哦,我应该让你早些休息。)如果知道主人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就该说:“Well, I’d better let you get on with your work. ”(我应该让你继续你的工作。)如果主人客气硬要你多呆些时候,而你执意要走,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人们会说:“I’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 ”(我已浪费了你许多时间。)或者说:“I’m sorry to have taken up so much of your time.”(很抱歉,我已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了。)这种说法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应代之以:“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感谢你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或者说:“It’s been good to see you again. ”(很高兴能见到你。)
我们知道,我国有这样的习俗,全家人送客送到大门口,甚至胡同口、马路上,告别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客人真的走了,主人真的留步了,还听见主人一家与客人间大声嚷嚷:“来啊。”“走好啊。”“你们进去吧。”等等。英美国家与我国不同的是,送客只送到大门口,作为客人无需说“Stay where you are. ”(请留步。)“Don’t come any further. ”(不要远送了。)之类的话,因为除非你邀请,就别指望人家远送你。这并不是英美人对客人不热情,只是中外文化传统不同罢了。
二。原因分析
造成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跨文化方面的差异。
礼貌语体现了理念和价值体系。西方人尊重个人独立、自由、尊严和平等,追求个性,强调个人身份和个人作用。他们的理想是成为独立的、自我意识强的、忠实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所以在英语礼貌语中多以“我……”来表达自我的感受,强调自己的观感;在应答方式上,多倾向于接受称赞,以作为对自己个人努力的一种承认。中国文化则不然,其文化礼貌的核心是;“自谦尊人”。它源于《礼记》中“毋不敬”和“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它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己要谦虚谨慎(必要时甚至贬抑自己) ,二是对他人要尊敬(必要时可抬高他人) 。“自谦尊人”是君子恪守的原则,在中国文化中作为创造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必要方式,避免给他人以妄自尊大、得意忘形的印象。同时中国文化还注重群体而非个人,崇尚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独立。所以在称赞对象上多为他人,很少称赞自己及家里人;在称赞应答上也多以拒绝为主。
汉民族和英语民族对礼貌有着不同的释义,礼貌打上了文化烙印.在汉英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应以"入乡随俗"原则指导交际双方的礼貌言行,同时依据具体不同的"文化大背景和文化小背景"适时、适地地把握"入乡随俗"的度,旨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由礼貌引起的语用失误.
例3: I like your watch. 在英语中这是一句很普通的称赞方式,但如果不懂英汉文化差异直译成“我喜欢你的手表”,这会被中国人理解成为一种间接的请求,请求自己把受到称赞的东西(watch)送给对方,于是误会就此产生,不愉快甚至是冲突都是难免的。所以应该把这句话意译为“你的表真不错”,这样交际双方都会感到轻松愉快,彼此的交谈也能启动,从而交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又如:
A:你英语说得真好!
B:哪里,哪里,你过奖了!
在汉语中“哪里,哪里”经常被用于回应称赞,这其实是受称赞人自谦地一种回答方式。以前有很多笑话嘲笑不懂文化差异的译者把它翻成“where, where”,这确实让我们笑掉了大牙。因此把它翻成英语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其称赞语及其回应的表达方式:
A: Your English is good.
B: Thank you. My listening is good, but my writing is poor.
从以上两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遵循对方的交际规则,否则是要闹出笑话的。
总之,礼貌语言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英汉礼貌语既受文化的制约,又反映着各自的文化。中西方人称赞及应答方式的不同,是由于双方各自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了解彼此间的文化差异,才能相互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双语作业布置

商务广告翻译的成果和缺陷有哪些


商务广告翻译的成果和缺陷如下。
1、商业广告的翻译容易造成语用一语言失误。
2、社交一语用失误,用词不当,译词造成变异联想等问题。

商务广告翻译的成果和缺陷有哪些

what about you 翻译成中文


What is pragmatic failure ?
Pragmatic failure refers to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resulting from being unable to rea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Pragmatic failures occurs when the speaker fails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to achieve a specific communicative purpose,or when the hearer fails to recognize the intention or the illocutionary force of the speaker’ s utterance in the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Pragmatic failure may occur in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i.e. Between speakers of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but it is more likely to occu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e. Between speaker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Example:
ES: Oh, the dinner is so wonderful.
CS: No, no, the dish is not very tasty. Just have a taste, if it is not good, you may leave it on the plate.
(Situation: After a Chinese person stayed in an English friend house, she was ready to leave. )
CS: I’ m sorry I took up you too much time.
ES: No,you didn’ t.
(Situation: A Chinese student was at a native speaker’ s home. )
E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 Tea or coffee?
CS: No, no, no. No trouble, please.
(The host did not serve him anything to drink.)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交际的过程。这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人们有可能频繁接触,这在一定意义上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1992)。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有交往就要进行思想交流或沟通。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大致采用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又有话语交际和书面交际两种。非语言交际主要是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希望交际或沟通成功。但愿望和现实是有距离的,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不少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进行交际;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只懂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完全由语言引起的。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明(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999)。
  语用学(pragmatics)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所涉及的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只是现在才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并得到语言学界的承认和支持。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从国外引入跨文化交际学的理念,对语用学的研究也从最初对语用学理论的引进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语用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语用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历20多年的发展。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科,字面意义是“关心实际效果和价值的,实事求是的,实用的”等,用于语言研究以后,就出现了“实用语言学”(pragmatic linguistics),简称语用学。据根它的字面意义就可以知道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实际运用的情况(张慧珍《语用学简介》1983),即它主要研究言语行为及其进行的条件。要学好一门语言,除掌握语言知识及技巧外,还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功能。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s)这个概念,是英国语言学者托马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我国学者何自然指出(1997),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它与语言错误不同。语言错误与语言本身有关,它主要反映出对语言知识掌握不当;而语用失误与语言的实际运用相关,它反映的是对语言之外但又与语言运用密不可分的各种因素把握不当。语用失误的存在阻碍了人们之间的正常交际,使交际中的双方产生误解,影响了交际效果,甚至达不到交际目的。

  因此,在英语学习中不仅要强调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和功能,重视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归根到底,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以达到交际的效果。能否掌握某一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语言和非语言的环境,谈话双方的关系,谈话正题,以及双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等。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际过程中往往由于对上述因素之一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误解或谈话中断,致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列举了十个语用错误的实例,并且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期对有一定基础的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有所帮助。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而出现的差错,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4)。这类失误不是来自语言本身的语法错误等方面,而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根据托马斯(Thomas,1983)的观点,语用失误可以分为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和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两类。

  

  1. 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人们使用语言,总是结合语境,恰当地遣词造句,并力求准确地表达话语的用意。但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对英语的本族人的语言习惯了解不够,一些人常常按照母语的语言习惯套到英语中去,这就造成了一些表达方式的误用。下面就语用――语言方面失误的5个例子分析如下:

  例1:在英语中,当人们对他人给予的帮助要表示感谢,常用的英语套语是“Thank you.”(谢谢你),Thank you这一言语行为用来表示感谢;最常用的英语回答用语是“You are welcome.”(不用谢)。可是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当听到别人向自己表示感谢时,则会马上答到:“Never mind.”,显然想表达“没关系”、“不用谢”的意思,但却使听者甚为吃惊。因为“Never mind.”常用于当对方表示道歉自己不予介意的场合,其“言外之意”是对对方一个“安慰”。显然,这种对表达方式的误用,导致了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

  例2:再看一个同样也是对别人表示感谢所做的答语的对话:

  ―Thank you.

  ―It’s my duty to do so.

  这通常也是较典型的语用――语言方面的失误的例子。对话中答谢一方很显然是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因为答语“It’s my duty to do so.”(这是我应该做的。)是用于汉语语言环境下恰当的言语行为,有时还可以用复合式的言语行为(composite speech act),即陈述+说明,如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在汉语中这决非有意的冷待,而是谦逊的答礼。但对于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期望听到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类似“It’s my pleasure”(不客气,不用谢。) 的恰当回答。“duty”一词有“本份”之意,既然说这样做是你的“本份”,那你也可能并不乐意。其含义可能就是:不用谢,我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因为这是我的职责。

  例3:对是非问句中“是”还是“否”的答语的思维方式差异。

  是非问句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用,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对是非问句的应答却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如有位英语教师课堂上问:Isn’t the film you saw yesterday interesting?(你们昨天看的电影不太有趣吗?)。一位同学答道:Yes,it isn’t.(是的,不太有趣。)。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英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本族语(汉语)和英语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非”时的着眼点不同。英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非”,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Isn’t the film you saw yesterday interesting?”(你看的电影不太有趣吗?)的肯定回答是“No,it isn’t.”(对/是的,不太有趣)。否定回答是“Yes,it is.”(不/谁说的,很有趣)。汉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是针对对方的,而且在回答是非问句时还要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因此,由于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英语,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例4:“本周日”还是“下周日”。

  在很多教材中,学生们学到“last week”就是“上星期”,“this week”就是“这星期”,“next week”就是“下星期”,这当然没有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日”和“下星期日”与英语的“last Sunday”“next Sun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汉语中说“下星期日”,是以说话时的那个星期为参照点。例如,说话时是星期四,那么说“下星期日”,就是指过了这个星期以后下一个星期的星期日。而英语则是以说话时的这一天为参照点。假如说话时是星期三,那么说“下星期日”是指过了星期三以后即将到来的那个星期日。

  与此类似的还有“去年×月”和“明年×月”的理解也不同。汉语是以说话时的年度为参照点,如现在(1996年)说“去年3月”,则是指1995年3月。而英语则以说话时的月份为参照点,如现在是l996年5月,那么英语中的“last March”月份,即1996年3月。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一样,造成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常常导致交际中的失误。

  例5:是“那”不是“这”的表达。

  在课堂讨论时,当中国学生发表见解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This is my point of view.”(这就是我的意见)。这里的 “this”(这)的用法会使说英语的人感到别扭。“this”(这)是近指,“that”(那)是远指。汉语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应用“that”,即“That is my point of view.”学生说英语时也按照汉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这就是我的意见”。使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从以上各具体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学习英语在语言-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是使用英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

  

  2. 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

  传统的语言教学往往忽视了语言的交际价值。也就是说,教师们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培养学生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即如何说话、何时说话以及为何说这些话,由此就会导致交际中的双方产生误解,影响了交际效果,甚至达不到交际目的。现以5个例分析如下:

  例1. 我们可以看下面一个对话:

  ――Your hair looks really good.

  ――Oh,no. Just so-so.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对别人的称赞做出谦虚的回应,这种反应模式是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由于受汉语语用习惯的影响,受到称赞的一方不会用“Thank you”这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应答方式。在英语国家里人们对称赞语倾向于接受,而中国人则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

  再看一个例子,当听到别人的称赞:You are beautiful.中国人会套用汉语模式“哪里,哪里,”随即说出“where,where.”这往往令称赞者非常吃惊,因此有时不得不说“Your face is beautiful,your eyes are beautiful.…”对于这种过于自谦的答语,还会令说话人觉得自己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或者是对他的审美能力表示怀疑,导致交际失败。所以,只有充分了解不同语言的具体语用规则,才能取得好的交际效果。

  例2. 当中方接待人员在机场迎接到中国访问的外宾,并慰问说,“您一路上辛苦啦!”把它译成英语“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ed journey.” 当然,语法上这是一句正确的英语。可是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觉得不自然。可见,有时候把汉语直译成英语并不恰当,虽然符合英语语法、语义规则,却可能不合英语的文化背景。在这种场合下,英语使用的寒暄语往往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flight?/Did you enjoy your trip?/How was the trip?等。

  例3. 中国学生在交际性的谈话中容易犯语用上的错误。常见的有:打招呼时,“Hello,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如果不理解其涵义就会认为,这种打招呼是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正确的用英语打招呼的用语应为:“Hello”或“Hi”。

  再看汉语中的打招呼用语“上哪去啊?”或“到哪儿去啊?”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这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或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这两句话在语法上都没有问题,但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会认为这问题涉及个人隐私,反应当然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例4. 由于中国学生很少有机会直接从英语环境中习得这门语言,他们一般都是脱离了语境来学习英语的。因此当他们学到一些英语表达法后,就学着套用而不管是否恰当、得体。例如:当学生学到这样一个句子“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railway station?”(请问去火车站怎么走?)他们通过老师的讲解知道这个句子是表示礼貌地请别人帮忙。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请别人帮忙或向某人询问情况时就可以用这种模式,他们会对出租司机说出这样的话“(1)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railway station?”(你不介意送我去火车站吧?)或者对朋友说“(2) Excuse me,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make an international call?”(你能告诉我怎样打国际长途电话吗?)其实对出租车司机只要说“Railway station,please!”(请送我去火车站。)就很恰当,既不失身份,又礼貌得体;而对朋友说那样正式的言辞,听话人会觉得你像陌生人,因此你只需说“Tell me how to make an international call,please!”(请告诉我怎么打国际长途电话。)在英语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所学的语言模式进行交际,而且还要教会学生,“上什么山,唱什么歌”。让他们注意谈话对象的身份和地位以及谈话的环境,避免导致社交语用错误。

  例5.在英语课上常常可以听到学生在提出问题前说,“I have a question...?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这也许是根据汉语的文化背景由汉语直译,也许是由于熟练的句型操练而形成的机械反应。但是附加这样的引语进行提问在英语的实际使用中并不多见。在类似的语境里,考虑到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如一般的朋友、师生、甚至父母与子女之间,使用英语时宜避免直率的、简短的陈述方式,而多用委婉语。如:I’d like to ask if (when,why...)/Could I ask ...?/I was wondering if (when ...)/If I may ask ...?/Would you mind my asking ...?

  综上所述,为了获得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的成功,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英语学习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还需掌握对非语言环境和背景知识,即掌握语用――语言方面的知识和社交――语用方面的知识,依靠了解和应用一套训练有素的逻辑推理规则,即语用规则,对言语行为进行必要的推理,避免语用失误。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而且还要重视语言形式在各种非语言环境下的不同应用和功能,重视言语行为的交际意义。归根到底,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这一交际工具达到交际的效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what about you 翻译成中文

以上就是关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外语教学语用失误的启发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上一篇 2023年02月05日12时40分58秒
下一篇 2023年02月05日12时46分17秒

相关推荐

  • 汉语怎么辨别介词和副词

    汉语中的介词和副词是两种常用的词性,但是在使用上容易混淆,下面将介绍如何辨别它们。 首先,介词是一种在句子中用来连接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的词性。介词通常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目的等,在句子中起到状语的作用。例如:“在学校”中的“在”就是一个介词,表示地点。 而副词则是一种在句子中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性。副词通常表示程度、频率、时间等,在句子中起到状语的作用。例如:“跑得快”中的“快”就…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2日
    11
  • 并列谓语是简单句还是并列句

    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并列谓语是简单句还是并列句?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实际上需要我们对英语语法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谓语。谓语是指一个句子中表达主语所做的动作或状态的词或词组。例如,在句子“Tom is playing soccer.”中,谓语就是“is playing”。 接下来,我们来看什么是并列谓语。并列谓语指的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两个或以上的动词,这些动词之…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1日
    11
  • 英语文献的引用格式

    本文目录 1.文献引用的基本原则 2.文献引用的具体格式 3.结论 英语论文写作需要引用大量的英语文献,正确的引用格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介绍英语文献的引用格式。 文献引用的基本原则 在论文中引用文献,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引用文献必须准确无误,不得篡改、省略或增添其中的内容; 引用文献应该全部列在参考文献列表中; 参考文献列表应按字母顺序排列,按照作者姓氏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同一作者的文献按出版年…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1日
    11
  • 使用利用的英语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通用的语言,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公司和组织都要求员工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使用和利用英语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步,提高英语水平。要想使用和利用英语,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阅读英文文章、听英文音乐和观看英文电影都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好方法。此外,英语学习软件和在线教育平台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 第二步,实践英语口语。许…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2日
    11
  • 引用某人的话的英文

    引用某人的话在英语中也是非常常见的,通常使用引号来标记。 例如: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哈姆雷特》中的经典台词)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 (马丁·路德·金的…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1日
    11
  • 直接引语转间接引语英语

    本文目录 1. 时态变化 2. 人称变化 3. 介词变化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如何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引语是一个人直接说的话,而间接引语则是将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写作和口语中,我们常常需要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 以下是如何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的一些规则: 1. 时态变化 在将直接引语转换为间接引语时,时态通常需要发生变化。如果直接引语中使用了现在时态,那么在间…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1日
    11
  • 不定式作定语的用法总结

    本文目录 1. 作目的状语 2. 作结果状语 3. 作定语补语 4. 作定语从句 在英语语法中,不定式可以用作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不定式作定语的用法有以下几种: 1. 作目的状语 不定式作目的状语时,用于说明主语的动作的目的。常用的动词有:want, need, hope, plan等。 例如: I have a book to read. (我有一本书要读。) She needs a pen …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1日
    11
  • 间接引语的例子10个英语

    在英语中,间接引语是一种将他人语言或思想转述的方式,通常用于报告或引用其他人的话。以下是10个英语中的间接引语例子: 她说她不喜欢披萨。 (She said she didn't like pizza.) 我妈妈告诉我,她昨晚看了一场好电影。 (My mom told me she watched a good movie last night.) 他告诉我他正在学习如何游泳。 (He told …

    英语知识 2023年10月01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