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连词的用法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本文目录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一、而

  “而”是古汉语中使用最多而又十分灵活的连词。

  1、表并列。如“敏而好学”的“敏”和“好学”,“学而不厌”的“学”和“不厌”都是并列的关系,通过“而”把两者连接起来。这里的“而”可译为“又”、“同时”、“而且”等。例:

  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2、表顺承。如“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前后承接的关系,要想“知新”,必先“温故”。这里的“而”可译为“就”、“便”、“从而”等。例:

  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3、表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不思”,“思”和“不学”前后意思有了转折,这里的“而”可译成“却”、“可是”、“但是”等。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鸿门宴》

  4、表目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择其善者”与“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择其不善者”与“改之”,都有前者是行为,后者是目的的关系。这里的“而”可译为“就”、“来”等。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5、表修饰。如“默而识之”的“默”和“识”之间具有一种修饰关系,“默”是状语,用来修饰“识”。“默而识之”即“默默地记住”。这里的“而”可译成“地”,有时不必译出。例:

  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二、以

  “以”在古文中常用作介词,也常用作连词。“以”作连词时,跟“而”字相近,但不能用于转折关系。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连接两个形容词,相当于“而(且)”,表示递进关系。如: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2、在状语和谓语之间,起连接作用。相当于“而”,也可不译。如: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兮辞》。

  3、用在复句里,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如:

  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墨池记》 以;表并列关系,而且。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以:表因果关系,因为。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以:表因果关系,因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以:表因果关系,因为。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表目的关系,

  相当于“为了”。

  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以:表假设关系,如果。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文言文连词而的用法 判断


1. 文言文中连词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 六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 语文:文言文中的连词“而”的使用方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3. 古汉语里的连词而的用法有几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4. 在文言文中如何通过连词“而”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而”的用法

“而”是在初中语文教材(语文版、人教版)的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文言虚词,那么,它有哪几种用法呢?

一、表示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在《论语六则》中,就有不少“而”字。比如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里的“而”都是表示顺接,表示接连的两个动作。还有《小石潭记》中的一个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里的“而”可以理解为“然后”。另外在《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而”也是表示顺接。

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在《论语六则》中有一个句子: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而”就是表示转折,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在《马说》中,也用到“而”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可理解为“但是”,千里马有很多,但是能认识千里马的伯乐却很少。

三、表示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这个“而”就是表示并列,意思是:聪明并且爱学习,不把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还有在《口技》中,有一句:妇拍而呜之,这里的“而”也是并列,译为妇人一边拍小孩并且小声地哼唱哄小孩入睡。

四、表示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在《论语六则》中有这样一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这里的“而”就是表示修饰,可以不译。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在《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个“而”在文中表示因果,可译为:满眼凄凉冷落,极度伤感因而十分悲痛。

六、连接主谓短语。

在《大道之行也》中有这样一句: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的“而”就是连接主谓短语,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 文言文中“以”和“而”字作连词时有什么异同

“而”的用法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译]:“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译]:“学了知识而且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后面跟他的狼停住了,可是前面的那只狼又追上来了”.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译]:“玉石在山上所以草木润泽,深水潭生长珍珠因而山崖上草木不枯萎.”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译]:“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以”的用法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6. 古代汉语连词"而"的用法有哪些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⑵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等。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掩口胡卢而笑。

③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⑶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⑷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于是”、“就”。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余闻而愈悲。

③灭滑而还。⑸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此外,“而”还可以和其它词连用:①「而已」,罢了。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而后」,才,方才。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递进。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7.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蟹六跪而二鳌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例: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8.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9.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自与汝算耳!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④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9.这样


文言文连词而的用法 判断

初中英语连词的用法归纳


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并列连词:有 和、跟、与、同、及、而、况、况且、何况、乃至等。
  承接连词:有 则、乃、就、而、于是、至于、说到、此外、像、如、一般、比方等。
  转折连词:有 却、但是、然而、而、偏偏、只是、不过、至于、致、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有 原来、因为、由于、以便、因此、所以、是故、以致等。
  选择连词:有 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有 若、如果、若是、假如、假使、倘若、要是、譬如等。
  比较连词:有 像、好比、如同、似乎、等于;不如、不及;与其…不如、若…则、虽然…可是等。
  让步连词:有 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成语中也有使用连词的情况,如: 宁缺勿滥、三思而行、好整以暇
  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它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群乃至段落,具有纯连接性,没有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
  汉语连词发展史:
  (以下内容引自专家专著,欢迎查看作者原文)
  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连词(主要是双音节的),上古时也有,但不多。到近代多起来,并形成一个复音连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更显示出共存与竞争(据王士元竞争变化理论)的现象,最后成为现代汉语复音连词的定型形式。
  在产生连词的上古时期,就有一些连词搭配组合使用。连词搭配组合使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近代。现代汉语中的连词组合形式多产生于近代后期的明清时期。本文是站在现代汉语的立场上,讨论连词从“诞生”到现代汉语中的定型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出特点。正是有了这些发展特点,才使得连词有了当今使用的定型词儿和结构格式。
  这些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兼职者分担──精密化。
  二、同义者竞争──单一化。
  三、异形者更换──通俗化。
  四、同形者自汰──纯形化。
  五、兼职者分担──精密化
  上古早期,连词很少,只有“以、而、且、则、乃、惟、其”等十几个
  到春秋战国时期,连词渐渐多起来,一词兼数职也逐渐分工,用法开始固定化。
  中古以后,职务的分化与分担甚为明显。
  经过近代汉语的职务消长演化,连词分工精细,发展成为现代汉语运用的连词。
  上古时一个词儿身兼多职,有的一个职务又兼有多种意义,中古以后发生变化,近代汉语变化尤其大,变化的方式是同义竞争与同义替代,变化的结果是“职务分担”,由一个词的多个义位变成多个词。
  兼职分工以后,各词各司其职,有的不担任连词职务了,如“为”。这样,词的职务与词的自身都明确化,精密化了,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过程。

初中英语连词的用法归纳

现代汉语连词的分类及用法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递进、条件、目的等关系。一般说来,连词有很多是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的;很多副词、介词又是由动词发展而来。所以动词、介词、连词需要区别。和=跟、=与、=及、=同<方>。表示并列关系、联合关系。车上装的是机器和材料。他的胳膊和大腿都受伤了。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工业与农业。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同你一起去。图书、仪器、标本及其他。(注意:用“及”连接的成分多在词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放在“及”的前面)以及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以及”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以及其他的花木。既=既然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他不愿意,那就算了吧。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紧纠正。你既然一定要去,我也不便阻拦。既要做,就一定要做好。既然这样,还不去做?用在上半句话里,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他呼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既然。。。就。。。 既然。。。也。。。 既然。。。还。。。继而=既而先是惊叹,既而大家一起欢呼起来。人们先是一惊,继而哄堂大笑。先是一个人领唱,继而全体跟着一起唱。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词组、分句。(1)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2)连接肯定和否定相互补充的成分:此种花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有转折的意思。(3)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4)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过、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三十而立。而且表示更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跟它呼应:性情温和而且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而且会修汽车。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而且获得了丰收。因而=因此表示结果。下游河床狭窄,因而河水容易泛滥。因为常跟所以连用,表示因果关系。因为今天事情多,所以没去成。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这么多事情一个人一天做完是困难的,何况他又是新手。他在生人面前都不习惯讲话,何况要到大庭广众之中呢?(even)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上海地方这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地址,一下子怎么能够找到他呢?然后=而后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确有把握而后动手。学然后知不足。先研究一下,然后再决定。然而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1、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2、文章或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他虽然失败了很多次,然而并不灰心。甚至=甚而=甚或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参加晚会的人很多,甚至不少老年人也来了。乃至=乃至于=甚至他的发明,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重视。虽然=虽=虽说1、事情虽小,意义却很大。三月天气,虽没太阳,也不觉得冷了。房子虽旧,倒还干净。现在虽然我们富裕了,但是还要注意节约。他虽然工作很忙,可是对学习并不放松。虽说是开玩笑,也该有个分寸。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也”相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是不影响乙事的成立。两个分句的主语是一致的。转折意味。2、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即使。固然1、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这样办固然妥当,但是太费事。2、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意见对,固然应该接受,就是不对也可以作为参考。固然与虽然的区别二者都是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的连词。区别在于:1、适用范围和呼应的词语不同。
“虽然”只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后面用“但是”“可是”“然而”“却”等呼应;“固然”既可用于前后分句意思矛盾、转折意味重的句子,后面用“但是”“可是”“却”等呼应,也可用于前后分句意思不矛盾、转折意味轻的句子,后面用“也”“就是”等呼应,如“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2、“虽然”能用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如“虽然质量好,可是价钱太贵”,“质量虽然好可是价钱太贵”;“固然”一般用在主语后,如“质量固然好,就是价钱太贵”。3、语体色彩不同。“虽然”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固然”一般用于书面语。即使=即便=即或=即令=即若=就算=就是=纵然=纵使=便是(1)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2)即使你当时在场,也未必有更好的办法。(3)即使穷,我们也要活得开心。(4)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5)即使神仙下凡,也难救活他。(6)即使学生有不敬行为,老师也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更不能和他们发生冲突,毕竟他们还是十六七岁的孩子.(7)我们不能和他一般见识,即使他不够朋友。(8)即使不批准也干。(9)这条生产线十分先进,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10)只要依靠群众,便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1、引入假设条件或范围条件(9)用来强调结果的不可改变性、结果的不可置疑、结果的重要性先进性,等等。总之为了强调结果。即使经常和“也、还、仍然”连用。即使所引入的可以现实的事情,如例(3)。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如例(4)(5),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如例(2)。尚未实现的事情还可以分为可以实现的(4)和不可能实现的(5)。即使分句和结果分句的主语可以是同一个 如(3)也可以是不相同的如(7)。如果相同可以省略一个。“即使分句”如果放在后面,“事实分句”就不能用也、还、仍然!见例(7)。两个主语都省略的情况也有。见例(8)。
2、即使用在单句中。连词“即使”还可以用在单句中,起强调作用。这时,“即使”后面往往是名词、名词短语或者介宾短语(限于“在……”“跟……”一类介宾短语)。“即使……”部分说的是已经实现或者存在的事实,表示一种极端的情况。例如:(1)即使很细微的情节,我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2)柳即使在沙漠中仍能生长。(3)即使一口水也好。(4)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以上例(1)至例(4),带“即使……”的部分所提出的让步条件,如“很细微的情节”、“在沙漠中”、“跟我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已经成为事实或者实际存在着的。“即使”在上述四个例子中的作用不是在复句中的连接作用,“而是修辞上的强调”[1]。我们可以把四个例子中的连词“即使”都删去,同原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句子的意义不变,只是失去了强调语气。带连词“即使”的单句所强调的是一种极端情况,不过,带有连词“即使”的单句中的让步条件的现实性较弱,事情显得若有若无,似实似虚,难以确定。一般要在具体的语境间隙中才能确定是否成为事实。如果脱离具体语境,孤立地看句子,如例(3)的“一口水”、例(4)的“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未实现的假设让步条件。但是,当我们加上它的上或下句时,情况便不同了:“你喝一点吧,即使一口也好”;“即使跟我没有直接关系,我也要过问,你别再拦我了。”有了具体的上下文,才可以断定让步条件是属实的。就算=即使。就算有困难,也不会太大。就算死也要去。就是=即使。为了祖国,我可以献出一切,就是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一般和“也”呼应。就你就送来,我也不要。尽管=虽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和他呼应。尽管他不接受我的意见,我有意见还是要向他提的。尽管以后变化难测,然而大体的趋势还是可以估计的。尽管他身体有病,他还是坚持学习。尽管的功能和即使有点相似,都是要强调一种结果。尽管前路荆棘丛生,我心依旧如初。尽管分句是“绿叶”,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主句的“红花”。
尽管和即使的区别与联系尽管后面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即使后面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不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两者可以替换。反之,不可以替换。如果=假如=假若=假使=倘若=倘或=倘使=若=若是=要是=如如果不及早治疗,就会变成顽疾。你如果不信,就亲自去看看吧!如果你有困难,我可以帮助你。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一定去。如果遇到这种事,你该怎么办?如果我能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学习外语。假使你同意,我们明天一清早就出发。如果是一种假设,分为五类,过去的如果、现在的如果、将来的如果、可能实现的如果、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如果我昨天和他一起去,那现在我就在天堂了。如果我是一只小鸟,我就飞离站这里。如果我去北京,我肯定回去找你。如果我考上北大,我就给你一万元。如果我有三条脚,我就给你一条。只要1、动词。只是要,无其他=only。我只要你回来。我要的只是一个温暖的家。我只要温暖的家。2、连词。只要大家鼓足劲(充足条件),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凡是总经理要办的事,假如别人办不到,只要找梅佐贤(必要条件,不可缺少),没有一件不(=都、=便、就)能完成的。只要大家鼓足干劲,什么困难也能克服。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只要经常和“就、也、都、便”呼应,表示充足的或必要的条件,后半句是这个充足条件产生的效果。不论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不论困难有多大,他都不气馁。他不论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论语文、数学还是外语,他的成绩都相当好。不管=不论不管远不远,他都不去。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也要克服。除非表示唯一的条件,相当于“只有”,常跟才、否则、不然等合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除非修个水库,才能更好地解决灌溉问题。
只有表示唯一条件,下文常用才、方。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不过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病人精神还不错,只是胃口不大好。只是(副词、连词)=不过。但是。口气较轻。本来预备今天拍摄外景,只是天还没有晴,不能拍摄。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用在后半句开头,表示转折。常用却、竟、还、倒。我刚要出门,不料下起了雨。何=岂表示反问语气。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妨何苦、岂但岂敢岂止岂有此理。做副词的居多。不但=不仅=不独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下半句里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不但以身作则,而且乐于助人。这条生产线不但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加新的困难。植树造林不独有利于水土保持,而且还能提供木材。不仅方法对头,而且措施得力。他们不仅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还支援了兄弟单位。并=并且1、用在复句后一个分句里,表示更进一层。她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并且出席了先进生产者经验交流会。我完全同意并拥护领导的决定。2、用于连接并列的动词或形容词等,表示几个动作同时进行或几种形式同时存在。聪明、机智、并且勇敢。会议上热烈讨论并一致通过了这个生产计划。她很聪明,并且十分努力,因此成绩优异。既高且大。注意:并且的递进意义和并列意义的界限不是特别清晰。那么如何判断呢?两个分句方向相同为递进,方向不同为并列。尚且指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常用“何况”等呼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为了人民的事业,流血尚且不惜,何况流这点汗呢?且1、<书>=尚且。死且不怕,困难又算什么?君且如此,况他人乎?2、并且。既高且大。他很聪明,且十分努力,所以成绩十分优异。以表示目的。以广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

现代汉语连词的分类及用法

以上就是关于汉语连词的用法 ,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的全部内容,以及汉语连词的用法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上一篇 2022年12月28日08时43分41秒
下一篇 2022年12月28日08时47分36秒

相关推荐

  • 英语八个特殊疑问词

    本文目录 1.What 2.Who 3.Where 4.When 5.Why 6.Which 7.How 8.How many/much 在英语学习中,疑问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有八个特殊疑问词,它们是:what、who、where、when、why、which、how、how many/much。这些词用于询问不同类型的问题,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 What What通常用来询问事物的名称、性…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常见特殊疑问词汇总表

    本文目录 1. What 2. Who 3. When 4. Where 5. Why 6. How 在英语学习中,疑问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之一,特殊疑问词更是我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工具。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下常见的特殊疑问词及其用法,供大家参考。 1. What "What"是最常见的特殊疑问词之一,意思是“什么”,通常用于询问事物的名称或描述。 例句: What is your nam…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英语语法可以帮助我们什么

    本文目录 1. 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2. 理解英语语言文化 3. 帮助我们学习其他语言 英语语法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英语语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水平。下面是英语语法可以帮助我们的几个方面: 1. 提高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学习英语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了解英语语法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单词、短语和句子结构,从而…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when加doing语法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when加doing语法。这种语法结构是英语中常用的一种短语,它可以用来表达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或是其中一个动作在另一个动作进行的同时发生。 当我们使用when加doing语法时,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动词要用进行时态 当我们使用when加doing语法时,需要把第二个动作的动词改为进行时态,以表达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比如说: When I was studying …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薄层色谱法点样应注意些什么?

    本文目录 1. 样品制备 2. 薄层吸附剂的选择 3. 斑点的制备 4. 薄层色谱条件的控制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分离、鉴定和定量化合物的方法,它以薄层状的吸附剂为固定相,以涂在薄层上的样品为移动相,利用它们在移动相中的不同相互作用特性,实现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在进行薄层色谱法点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是薄层色谱法点样的关键步骤。样品应当充分溶解,以便在薄层上形成均匀的斑点。…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语法对于学英语重要性作文

    学习英语,语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语法是指单词在句子中的正确使用和排列,这是英语交流的基础。很多人学习英语时,只注重单词的记忆,而忽略了语法的学习。但是,只掌握了单词,却不懂得如何运用语法,就无法构成正确的句子,更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 语法错误会导致误解和困惑。如果你在句子中使用了错误的语法,可能会被对方误解,甚至造成尴尬的局面。举个例子,如果你打算说:“我喜欢吃饭和看电影”,但是如果你的语法错…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对英语语法的认识和理解

    英语是一门广泛使用的语言,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对英语语法的认识和理解尤为重要。在学习英语语法时,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这些基本概念是构成英语句子的基础。 英语语法的基本规则是要求句子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晰明了。这包括主语和谓语的一致性、名词和动词的单复数形式、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以及句子结构的正确性等等。如果这些规则被忽视或者错误使用,就会导致句子的意思不…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
  • 8个特殊疑问词口诀

    本文目录 1. What 2. Who 3. Where 4. When 5. Why 6. How 7. Which 8. Whose 英语学习中,疑问词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它们用来询问事物的各种情况,但是不同的疑问词对应着不同的情况。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疑问词,下面给大家分享8个特殊疑问词口诀,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1. What What是最常用的疑问词,表示“什么”的意思。它…

    英语知识 2023年06月11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