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午睡文雅的说法
午睡的文雅说法是午休。
午休,指午间的休息。午休,可带来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放松。它和夜间的睡眠一样,午休不仅可以消除由于白天工作的紧张,还可以消除烦躁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另外,午休还可以弥补由于夜间失眠造成的影响,因此,午休可以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午休时间应当在饭后半小时再入睡,时间12点至16点之间。
好处:
养成午休习惯以后,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整个下午精神都处在饱满状态。而没有养成午休习惯之前,一到下午就感到无精打采,脑袋瓜还时常走神,特别是夏天,一到下午更会感到十分疲倦。
午后小憩好比是一台机器进行了一次维护,能帮助各个部件很好地运行。其实,对于午休的好处,早已有人从学术上进行了研究。午休能帮助人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下午的优雅说法
1、古语中的下午一般叫作晡时,一般指下午3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2、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3、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故下午在3时正至下午 5 时正称作晡时。
古时吃饭又称什么
在古代上午叫日升,中午叫日中,下午叫日仄。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5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6、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7、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8、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9、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10、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11、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12、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下午的别称有哪些
上午的别称有:日升。
上午,汉语词语,读音shàng wǔ,意思是指是早上八点到十二点这段时间。
解释:指半夜0时以后至中午11时59分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至中午11时59分的一段时间。
出处: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到上午同喫了饭,又拿出书来看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这回偏又寻不出房舱,坐在散舱里面……幸得过了一夜,第二天上午早就到了上海了。”
巴金《探索集·访问广岛》:“第二天上午我们游览了风景如画的宫岛 ,在旧日的市街上悠闲地散步。”
相关词语:下午
下午,xià wǔ,与上午相对,从正午十二点到十八点的一段时间,一般指从正午十二点后到日落的一段时间。英文简写为pm、P.M.或p.m.。
引证解释:
从正午十二点到十八点的一段时间,一般指从正午十二点后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水浒传》第二四回:“三人又吃几杯酒,已是下午的时分。”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直到下午,他哥纔寻了来,反怪兄弟不帮他抢东西。”
茅盾《赛会》:“下午四点钟光景,天空的乌云愈来愈浓。”
以上就是关于下午的文雅说法 ,午睡文雅的说法的全部内容,以及下午的文雅说法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