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周末算休假还是放假
现在叫休假、放假,古时称为“休沐”,古人为何把休假称为休沐?古人休假,方式也不比现在少。有宅在家陪妻儿的,也有和朋友风流吟诗作对的,时间长的也会探亲。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的快速交通工具,但也喜欢出游,大河江水,明月孤星,鸟语花香,睹物思人,很多名作是这过程写的,休假成了闲人,才成就贤人;古代人不是七天制,七天就是礼拜,从基督教国家传过来的,因为基督教徒每七天要做一次礼拜,因此每七天休息一天。中国古代也有定期休息。兰亭序大家都熟悉,开篇第一句话: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面的“修禊”,就是休假。
为什么要修禊呢?其实原因和礼拜差不多,都是宗教信仰活动。这是古代的基本祭祀之一,在某个月中的“除”日进行,用以祈福、禳除灾疠。缘起于阴阳八卦中的十二建神: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休沐”,古代代官吏每工作五天或者十天休息一天,称为“休沐”,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即休息沐浴的意思。这里的休假主要是指官员的休假,而且古代这个范围太宽泛,每一朝都有不同的休假制度。
古代官员的假期还是挺多的,休沐、事假、病假、丧假、节假等都有,不过具体到某一朝就会有所不同,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汉朝,休假制度成为定制,实行五天工作日制。“吏五日得一休沐, 言休息以洗沐也”。不过,为了不影响公务,实行的是轮休制度,也就是说虽然每个人每五天都能休息一天,每个人的休息时间不同。当然,这是定制,跟现在的周末一样。除此之外还有探亲假,丧假,冬至夏至假,皇帝诞辰假,元旦假等等。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
古代学堂学生叫什么
塾假,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学生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古时候放假叫什么
古代叫休暇。《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代春节放假几天
有放假。西汉时期一年又73天假期,元朝的假期只有13天,明朝的假期一年有50天。
古代假期最早叫“休沐”,古代西汉时期就确立了休假制度,据《汉律》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所谓“休沐”就是沐浴和休息,即官员每五日当中可以放假一日。这个休沐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星期六、星期天。
除了常规休息,每年冬至、夏至也各放5天假。至于官员的丧假和探亲假,要根据远近定天数,遇到特殊假日也就是皇帝诞辰放假3天,这样算起来一年总共能休假73天。
到唐朝永徽三年,国事繁忙,朝廷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也称为旬休,那时官员每十日休假1天,分为上中下旬各一天,又称作“浣”,从此假期又有了“浣”的称谓。
据《问奇类林》记载:“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在唐朝除了这样的常规假,每年还有3个“黄金周”,每逢春季、冬至、清明各休7天,中秋、夏至分别休3天假,元宵节、中元节、孟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三伏天几乎每逢节气都要休假一天。
扩展资料: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官方创办的学校就出现了,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太学”。太学相当于国立大学,就读的学生称作“太学生”。太学生就有假期了。
第一种是旬假。这是一种常假,规定每10天休息1天。有点近乎于我们现在的双休日休假制度。10天休1天,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匆忙忙到家里看一眼;而对于老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根本不够回家的行程时间,所以国子监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1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
第二种是“田假”。也即我们现在俗称的“农忙假”。《新唐书·科举志》中明文记载:“每年五月有田假。”即每年农历五月,学生们可以休假——此时麦子成熟,学生回家下地割麦,所以称作“田假”。田假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暑假,假期为一个月左右。
如果学生离家较远,往返时间较长,可以向校方申请延长假期。不过,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所以古代学生的暑假“待遇”还是较好的。
第三种是“授衣假”。《诗经》中有“九月授衣”的记载;《新唐书》中也有“九月有授衣假”的明确记载。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已近秋天,气温渐凉,学生可以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
“授衣假”大体相当于寒假,假期也是一个月(不包含路上花费的时间)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校方规定:凡逾期未返校者,一律开除学籍!这招挺管用,按史书记载,国子监的学生们极少有“超假”不返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扒一扒古代如何放假?宋代每年可休120多天假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学生也休假:每10日休1天 还有“寒暑假”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叫放假叫什么 ,周末算休假还是放假的全部内容,以及古代叫放假叫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