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学堂休息叫什么
塾假,古代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学生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
古代的上班族是如何休假的呢
陈东升
现代人享受礼拜、元旦、春节等节日。在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家人踏青赏花,享受岁月静好,那么,古代休什么?他们是怎么休假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0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关于2020年休假安排如下:
一、元旦:2020年1月1日放假,共1天。
二、春节:1月24日至30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19日(星期日)、2月1日(星期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4日至6日放假调休,共3天。
四、劳动节:5月1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5天。4月26日(星期日)、5月9日(星期六)上班。
五、端午节:6月25日至27日放假调休,共3天。6月28日(星期日)上班。
六、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至8日放假调休,共8天。9月27日(星期日)、10月10日(星期六)上班。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上班的,以及他们的休假制度如何?传说中古代“五日一休沐,十旬一休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汉代——五日得一休沐,即每五日休息一天
在汉朝之前,放假制度还不太完善,实际上工作制度也不是那么完善,所以官员基本是有事可以告假,具体怎么操作就看情况了。直到汉朝,才把放假的规定整体落实,并写进了法律中。
西汉时《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干五天休息一天。休沐这个词也是符合古代国庆的,因为古代洗澡或者洗头发不像现代那么方便,所以天天都洗澡也不容易,因此会把放假叫做休沐,意思就是休息,沐浴。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因为汉朝的规定是官员在工作日都不能回家,要住在官府, 因而如果一直不放假就一直见不到家人,长久显然是容易出心理问题,因此五天一休息也是给官员回家团聚的机会。
除了五天休息一天以外,汉代还有一些固定的节假日,比如夏至、冬至都会休息一天。其实,这种制度设计也是有很深刻的意涵的。因为古人极重视孝道,尤其是汉代以孝治天下。其中的一种选官方式就是举孝廉,另外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之所以会每五天放一天的假,不仅是为了让官员们休息,也是为了能让他们有时间照顾父母、陪伴家人。正如司马迁在《史记·百万君传》中所言;“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隋唐——每旬休假一天,每月休息三天
隋唐时期,由原来的五日一休变成了十日一休。一个月有上中下三旬,会在每荀的最后一天休息。
唐高宗时期正式确定下来。唐代永徽三年(652),朝廷鉴于国事频繁,所以决定将“五日休沐”改为“十日休沐”,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荀休”制度。
王聘三在《古今事物考》记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荀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这就明确规定了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一月可休息三天。而这三天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浣”,自此以后,假日又有了“浣”这一称谓。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三十六旬,意味着唐朝官员可以休息三十六天。
另外,还有元正、寒食、清明、端午、七夕、重阳、冬至及各种诞辰、忌日等,均有休假。
宋朝:旬假:每旬一天;节假:增多
宋元时期总体上沿袭了唐代的“荀休”制度。
除了“荀休”制度外,在一些法定节日也可以休假。如:岁节、寒食、冬至各放假7日;春社、秋社等18个节日各放假1天;夏至、腊日各放假3天。
元代:旬休改成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
旬假每月三天改为五天,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和乙亥日休息,因为每六十日有一个乙亥日,所以每月平均休息4天半,接近了汉代五日一休沐的频次。
明朝的休假制度
明代逐渐地减少或取消了“荀假”制度,全年只保留三个假期,即春节、冬至及皇帝的生日。
休沐假期仅有初一、十五;节假元旦五天,冬至三天。永乐开始,元宵节一般赐假10天,但有事立刻停止休假。
清朝时期的休假制度
到了清朝则主要沿袭了明朝的这一休假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大多数中下层官员苦不堪言,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鉴于这一“民意”,朝廷只好做出修改,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加了寒假,并将寒假与春节的假期延长到一个月。但这种规定依然具有很大的弹性,比如涉及到司法部门的官员,在休假期间仍要到衙署办公,因为司法事件是没有假期的。
1840年后,传统中国走向了其末路。随着中国被纳入世界秩序当中,西方的政治文化也传入中国,对其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大批洋人来到中国,他们以星期为周期计算日期,每七天中以星期日为休息日。到了1910年,清政府在其上层也开始实行星期日为公休日的做
古代官员休假几天叫什么?
古代官员休假叫休沐。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4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所以古代官员休假叫休沐。
休沐的其他具体出处如下:
1、《还阙首途,寄精舍亲友》:“休沐日云满,冲然将罢观。严车候门侧,晨起正朝冠。”
2、《春朝闲步》:“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3、《次韵韩无咎右司上巳泛湖》:“休沐辰良不待晴,径称闲客此闲行。”
4、《南征吟小引》:“已而,休沐里居,扞御孤城,搘拄强寇。”
中国古代各朝的放假制度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实行了九年之久的“黄金周”式的休假制度改革问题和国家新出台的供民众讨论的带薪休假制度的草案,被炒得纷纷扬扬。因为事关中国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许多民众畅快淋漓地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一日大家议论中,忽然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王朝有哪些休假制度的话题,回家后便查阅了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的休假制度资料,方才知道,中国古代王朝也有着十分严格的各种休假制度。
首先历代王朝大都制定了正规的办公时间和正式假日。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古代中国,就存在常规性的类似今天所说的星期天。在大汉王朝,官员们被允许在每五天中可以休一天假,这个假日被称为“休沐”,也就是休息和洗澡的日子。这种惯例一直沿袭到隋朝。在汉代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国家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南朝的梁国,每十天才有一次常规性假日。后来唐朝以后一直到元代的办公休假时间也都是如此,这也就是被史上称之为的“旬假”。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实行了进一步措施,延长了办公的时间而削减休假时间。这个时期规定中根本就没有正规的假日,但朝廷官员有是可以随时请假。后来直到民国时期,才把星期天定为官方正式的休假日。
除了这种常规性的类似星期天一样的假期之外,朝廷还规定有节庆的假日。在西汉时期,在夏至或冬至的时候,官员也都休一天假。在唐代和宋代,还有分别放假一天、三天、五天、七天的长短不等的节庆。这时朝廷最为重视的就是春节和冬至日,每次都放七天假。据有关材料记载,在唐代一年中共有53个节庆假日,包括皇帝诞辰的3天和释迦牟尼、老子诞辰各1天。这当然和唐代帝王尊崇佛教以及认为自己是李耳的后代有关。宋代有54个这样的假日,但只有18天被定为正式“休务日”,其他时间朝廷官员还要抽出部分时间要和平时一样办公办事。但是在宋代已经没有释迦牟尼和老子的诞辰日放假的制度了。
元代的法定节庆假日只有十六个。明清时期,节庆假日一开始甚至比元代还少,朝廷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实际上,端午和中秋也变得重要了。但是在明清时期,最主要的变化是有了长达大约一个月的春节和冬假。对于朝廷上下的众多官吏来说,要由钦天监为他们选择十二月二十号前后的一天来“封印”。约一个月之后,要宣布来“开印”。冬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在古代有些王朝的规定中,为了照顾到在比如一个近亲的结婚或去世之类的情况下,一个人对于家庭和家族的职责,准许有探家的和类似的假期。最为宽松的当推唐朝的规定,它包括:父母在三千里以外者,每三年有三十天的探亲假;父母在五百里以外者,每五年有十五天探亲假。儿子的及冠礼有三天假;亲戚的有一天假。子女婚事有九天假,旅途所需时日除去不算;其他近亲婚事有五天、三天或一天假。父母丧事,朝廷官员必须强制性的退职三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丁忧三年或者守制三年。其他近亲丧事,放假三十天、二十天、十五天或七天;远亲的丧事放假五天、三天或者一天。官员的老师的丧事,放假三天。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放假一天。在第五个月时有十五天的“田假”,第九个月时还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除了最后一项以外,这些规定中的大部分假日制度在宋代时还继续执行。可是到了明清时期,上述的许多休假制度被完全改掉了,如有事情可作为特例有待于上级或者皇帝的批准。唯一得到严格遵守的就是父母死后退职三年制度。但是无论如何,明清时期重大的节日是春节、端午和中秋节这三大节庆日的休假制度,都是普遍实行的。
但是,古代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因为在中国古代还不可能出现关于阳光普照的休假制度,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的神祗的特殊假日时都会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也会放假。不过,他们依然没有固定的休假制度,因为他们是不属于国家体制之内的群体,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
从中国古代王朝的休假制度可以看出,假期的设立大部分还是因人、因事而休假。还没有一个适应性很强的普遍休假制度,但是也不难看出,古代一些王朝休假制度还是显示出非常人性化的特点。不但在个人生日、老师的丧事以及亲人的忌日予以官员假日,而且官员在父母去世后还要为父母守制丁忧。这些做法在今天看来,对完善现代的休假制度仍具有着十分重要推重和借鉴的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把放假叫做什么 ,古代学堂休息叫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古代把放假叫做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